第八章、血液系统疾病

发表时间:
     来源: 摘自姒健敏等《社区常见健康问题》
 

 第一节、出血性疾病概述

一、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正常止血与凝血机制包括血管、血小板和凝血功能这三方面因素。

㈠、血管因素

  参与止血作用的血管主要是小血管,最早的生理性反应是血管发生收缩,之后释放多种活性因子激活并启动内、外源性凝血途径,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血块,堵塞伤口,以利止血。

㈡、血小板因素

  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通过黏附、聚集、释放功能而形成血小板血栓,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过程。

  2、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PF3)等重要介质,直接参与凝血反应,达到止血、凝血目的。

㈢、凝血因素

  血管内皮损伤,启动外源及内源性凝血。凝血是无活性凝血因子被有序地逐级放大激活,转变为有蛋白降解活性之凝血因子的系列酶促反应过程。凝血过程分凝血活酶生成、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生成三个阶段。目前已知参与人体凝血过程的凝血因子有12 种,在PF3等的参与下,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形成纤维蛋白血栓。血栓填塞于血管破损部位,使出血停止。

㈣、抗凝血系统

  人体除存在止血、凝血机制外,还存在生理性抗凝血系统。体内凝血与抗凝、纤维蛋白形成与纤维蛋白溶解维持着动态平衡,以保持血液的流畅。抗凝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抗凝血酶IIIAT-III)、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EPI)、肝素、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

 

 

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