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益新院士谈医改五部曲中需全科先行

作者: monkeyfly发表时间:
     来源: 博客
      2016年6月6日,由七部委共同制定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已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并正式对外公布。借此契机,北京医院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2016 年初刚刚履新的北京院长曾益新大力推进着“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这一目标。其实曾益新院长对全科医学的关注由来已久。作为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中科院等多个医改项目负责人,他组织编写了《我国医疗体制的现状和改革的建议》、《医学模式转变与医疗体系完善研究报告》和《关于在我国基层设立 10 万特聘全科医师的建议》。2014 年,曾益新就任中华全科医学分会主委,推动发布了《关于开展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的暂行办法》。2016 年 2 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成立,曾益新院长成为首任主委。

 

  “强基层才能强整体”

 

  曾益新院长十分看重“强基层”这一观点。“基层要强化起来,不仅是要建房子、买设备,还要有优秀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的初级诊断,可以起到分流的作用。只有注重基层医生的水平发展,才能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他强调,“必须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位,老百姓要对基层医疗产生信任,才能真正的‘强基层’,推动分级诊疗。必须对全科医生队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可喜的是,现在国家从政府到医疗系统再到医务人员本身,都很重视这个问题。”

 

  对于整个医疗体系而言,全科医生的队伍非常重要,但是国家目前却很缺少这方面的建设。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工作,比如一些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居民的疾病预防工作和健康管理,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大病的转诊以及康复。

 

  曾益新院长谈到,中国医疗当前面对的所有问题,归根溯源,都可以归结为缺乏广泛覆盖的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是我们当前医疗体系的基石,而基层医疗中最关键的是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队伍不强大,相当于金字塔的塔底不稳,也就无从谈医疗事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对于全科医学的重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也发布了非常多的政策,关键是要落地,把好的理念变成现实,这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全科医生是医改的重要环节”

 

  曾益新院长认为,“强基层”这个口号提的非常正确,只有强基层以后才能推动分级诊疗,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必须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到位,让老百姓要对基层医疗产生信任,才能真正的“强基层”,推动分级诊疗。对全科医生队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这也是政府,医疗系统和医务人员本身需要重视的问题。可喜的是,现在国家从上到下都很重视这个问题。

 

  发展全科医学,首先是储备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储备不是一朝一夕能起来的。曾益新院长的想法是,首先要从政府、全社会、医务界等多个层面推进,让公众转变观念,认识到全科医学的重要和光辉前景,愿意去学。所幸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这一行列。在新医改进入攻坚阶段的大背景下召开的 2015 年全科医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赫捷代表 13 位院士专家宣读《支持全科医学发展倡议书》,向全国同行倡议”转变观念、支持全科”,”发展全科医学、培训全科医师”。

 

  曾益新院长表示,“全科医师制度在医改五部曲里面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全科医生紧缺、水平亟须提高,如不解决,百姓的‘看病难’困境就无法突破!”

 

  2011年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但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少。人们认为基层找不到可以信赖的全科医生,所以宁愿辛辛苦苦拥挤到三甲大医院。这是患者的惯性思维。”曾益新院长不无遗憾地表示,“病人的高度集中,源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优质医疗资源在大城市、大医院的过度集中。为什么常见病也要上大医院、找专家?还不是因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力量薄弱,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生,老百姓对基层医院缺乏信任。用大医院专家解决普通疾病,加剧了原本就紧缺的优质医疗资源的消耗,也变相加大了疑难重病患者看病的成本。”

 

  我国目前的全科医生数量还远不能满足民众对健康的需求。为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要求政府在政策方面有良好的顶层设计,包括全科医生的职业环境、晋升前景、职业发展前景、社会认同、社会地位等,尤其是薪酬体系,这是岗位吸引力最基本的体现,唯此方能吸引更多的医学生和医生投身全科医学。曾益新院长举出数据,我国台湾地区的医疗投入仅占 GDP 的 6.5%,远低于欧美,但台湾地区的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效率、公众满意度、人均寿命等基本健康指标却是全世界公认的优越,其秘诀在于对全科医学的大力培育。台湾当年实行的一些对全科医学教育的特殊政策极大激发了医学生投身全科医学的热情。曾益新院长认为,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在发展全科医学的过程中借鉴和参考。

 

  因地制宜:打造大医院的全科学科

 

  2011 年 6 月 22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一年被称为”中国全科医学制度元年”。同年 9 月,北京医院即成立全科医学教研室。当全国医院一窝蜂地发展专科实力时,北京医院独树一帜地扬起了全科医学的大旗。2016 年,”北京医院老年医学与全科医学中心”正式挂牌。

 

  曾益新院长说:“北京医院长期从事保健工作,形成了一套非常好的保健文化和一支非常好的保健队伍,这都是我们的优势。”北京医院长期承担中央领导干部保健任务,形成了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并重的医护教研防多方面的老年病特色,是业内公认的老年病诊疗权威。近年来,医院更是稳中求变、精益求精,将老年人医护水平提高到极致,接连刷新高龄患者手术年龄上限。北京医院是”中华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科护士教学基地”、”北京地区急诊专科护士教学基地”等多个类别的医护教育教学基地,同时培养了大量的专科人才。老年医学科研和临床并驾齐驱,成立于 1985 年的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老年医学研究机构,此外,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中心以及一系列老年病的研究殊荣,更让北京医院的发展如虎添翼。

 

  保健是北京医院的传统特色,保健工作要求不能只懂医疗,还要懂预防、健康、运动、营养、心理等等,保健医生即是高级的全科医生。发展全科医学,等于把北京医院的保健文化发扬光大,一方面是把保健工作做得更好,体现保健工作以防病为主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即大医院可以做全科,也能做好全科,相当于在提升全科医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支付方式改革不是简单地改改‘收钱’的方式,而是推动整个医院的管理理念”

 

  在2016年1月,曾益新院长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医改机制以及如何考虑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时表示,“医改提出要建机制,通过建机制的方式来推动大医院的改革。大医院的优势很明显,比如在人才,学科,设备,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对这些优势进行整合,更好地服务老百姓,就显得尤为关键。最近几年,大家察觉到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通过这样一个切入点来推动大型公立医院改革。”

 

  “支付方式改革不是简单地改改“收钱”的方式,而是推动整个医院的管理理念。现在我们是按项目付费,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选择按病种付费。按病种付费在最初推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为每一个病种都有不同的情况,疾病的种类也是数以千计,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但这种付费方式对医院管理模式将是根本性的改革,意义巨大。“曾益新院长说道。

 

  居民健康“守门人”和“熟人医疗”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曾益新院长指出,“全科医生对于所属辖区的居民实施全人全程管理。一旦签约之后,不仅仅针对疾病本身进行监控,而是对整个人体的生理、心理全员管理。并对于居民包括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用药安全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

 

  与此同时,曾益新院长还提出了“熟人医疗”的概念。他指出,熟人医患关系是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突出优势。通过熟人医患模式,医患之间不仅可以通过长期和充分的交流来跟踪和及早介入疾病,从而在整体上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而且,由于熟人医患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从而减少了医患矛盾的发生。

 

  “全科医生对于家庭关系来说是陌生人。但就被服务者身体状况而言,他确是再熟悉不过的。”曾益新院长二者的关系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全科医生掌握辖区内居民的身体状况,并定期上门检查,跟踪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家族遗传性的疾病,能够更好地加以控制和预防。医生了解患者,更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方案;患者熟悉医生,有助于增强信任感,对于医生提出的建议会更有效的执行。”

 

  “全科医生能够承接这样一种转变,推广健康理念,加强健康管理,控制慢性疾病,早期发现重大疾病,正确处理疾病。因而全科医生的地位和作用也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对于全科医生的推行成功与否,曾益新院长态度审慎、客观,但又积极乐观。“根据新的政策,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按照这样的定义,这将是一个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