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规培全科医生能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吗?

作者: 扈妍整理发表时间:
     来源: 中国医学论坛报全科医学周刊

辩:规培全科医生能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吗?

      2015全科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第十三届年会基层医疗服务分论坛上,由杜雪萍教授主持的一场辩论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许这一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黑与白那么简单:经过规范化培训(规培)的全科医生扎根基层发挥作用吗?八位来自基层或三级医疗机构的一线全科医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唇枪舌战。

        正方

        规培的全科医生可以扎根基层,发挥他们的作用

        我们都是经过“5+3”规培的全科医生,规培后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我们规培的全科医生完全可以扎根基层,发挥作用。我们的理由概括起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即适合国内全科医生扎根基层的医改大环境,及目前全科医学全面发展的趋势。地利,即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患者得不到连续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状,为规培全科医生扎根基层提出了迫切需求。人和,即经过5+3规培的全科医生,能解决80%的社区医疗卫生问题,能为居民提供可及、方便的全科医学服务。

        我方认为规培的全科医生职业发展路线是清晰的,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职称晋升序列,且国家为了支持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全科医生职称晋升也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

        作为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不是当上了卫生部门的领导,而是服务了多少社区居民、为居民解决了多少健康问题。规培后的全科医生可以解决大部分社区医疗问题,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难道这不是职业荣誉感吗?

        各行各业对自己的薪酬待遇都有满意或不满意的,全科医生也一样。前途不用担心,未来是美好的!我们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是“正规军”,良好的沟通能力正是全科医生的魅力所在,全科医生需要让社区居民感到亲切,且就医环境、医患关系良好。对方辩友提出很多人不愿意留在基层执业,而愿意去大医院执业的现实,其实,国外都经历过这个过程,然而最后是回归全科医学拯救了他们,我们也正在这条路上努力奋斗着。

        导致三级医院诊疗人数增多的真正原因是,各个专科只可以开本专科的药,所以对于很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重疾病的患者,就要分别挂几个科的号。而在基层医疗机构则只要挂一个号就可以看所有的病,开所有的药物。

        正方总结

        全科医学在我国的发展仅仅经历了20年时间,至2012年底,我国已经拥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3562家,全科医生11万名。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这也完全符合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前进性和曲折性,即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医药卫生服务的改革体现了保基本、强基层的趋势;发改委拨款用于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的建设,用于培训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但是如果你是为了发家致富,那么对不起,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你,你是选错了专业,而不是职业。社会老龄化、慢病流行、疾病谱的转变,使得更多的慢病管理转向基层社区。有需求就有发展空间,我国人口基数大,要满足人群的基本医疗需求。因此,国家对规培的全科医生是非常渴求的。医疗模式变迁呼唤全科医生,疾病谱的变化呼唤全科医生,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改变也呼唤全科医生。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反方

        规培的全科医生不愿扎根基层

        良禽择木而栖,诸多现实问题使得我们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生对扎根基层望而却步。

        基层全科医生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职业生涯没有闪亮点。有规培医生吐槽:在社区轮转期间,一半的时间都无法放在临床诊疗中,使规培医生对自己的职业前途甚为堪忧。

        晋升空间有限。全国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专业的屈指可数,规培基地中设立全科医学科的更是寥寥,即使有也多是挂靠在老年科、干保科等,哪里让规培学员有归属感?

        薪金与付出不匹配,社会地位认可度低,职业荣誉感差。2015年上海全科医生平均月薪7800元,外科专科医生平均月薪为17800元;北京全科医生收入更不及2015年上半年统计的社会平均工资。

        最终,入少出多的基层医疗服务是情感不留人、事业不留人、待遇也留不住人的“脱水电解质紊乱”。

        全科医生带着满腔热情和规培学来的“十八般武艺”来到社区工作,但现实与想象中有较大的差距。相比三甲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可谓门可罗雀。尽管工作不饱和,但是我们依然忙碌,忙于填表、输机、报数、联系功能社区、应付各种检查……国家下大力气培养出来的高水平人才,就这样长期被文不对题地使用着,无异于“用大炮轰蚊子”,是极大的浪费,导致人才流失,流向大医院。只有把医生的时间还给患者,才能发挥医生的作用,社区医疗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的政策很难看出我们正在大力建设全科医学。2012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共1844项,其中与全科直接相关的仅16项。我们每天做的都是开药、慢病管理、填表等工作,业务水平相比大医院逐年下降,社区医生的医疗水平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2014年1-11月数据显示,大医院的诊疗人数增长13.8%,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人数增长仅为3.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去了大医院就诊。

        反方总结

        虽然全科首诊、分级诊疗这些令人振奋的政策频频出台,但是迟迟未能落地生根。当前现实环境中,首先,多地很难招收到足够的全科毕业生参加规培;其次,规培基地多设置在三级医院,在专科轮转,全科导师多为专科医师,这就导致了“外行带内行,专科带全科”这样的情况,如此失去了全科规培的意义。因此,在三级医院完成规培的全科医生非常容易离开基层,被虹吸进大医院。常常沉浸在填表、报数字、打电话、追病人这些工作中,我们真的能从中体会到全科医生的自身价值吗?前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主席来基层医疗机构参观时,都在感慨中国全科医生繁重的案头工作!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年有那么多全科医生选择转岗离开基层。在目前现有的客观条件下,规培的全科医生无法长期在基层扎根并充分发挥作用。在此大环境下,我想只有大家一起面对现实,奋起努力,改变现状,才能真正迎来全科医学全面发展。